朱國祚(1559-1624)行草設(shè)色紙本鏡心題識:近見邸報,唯甘肅年巡按薦之,極贊其公清持,正此時多事,正用人之際,不識便可推用否。一則以母子意情,不忍絕裾,一則以才猷素練,輕車熟路,皆不得不轉(zhuǎn)問者,申金口書口覽,六月廿有九日,祚囗,鈐印:養(yǎng)淳收藏印:倪禹功耽書愛畫印、清儀。

好字的草書寫法有29種,具體如下:好(good),漢字。多音字,讀hǎo時作形容詞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應(yīng)允。讀hào時作動詞,表示喜歡的意思,乃是中國最常用的漢字之一。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jié)構(gòu)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chǔ)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yōu)美。

1、高閑晚唐僧人,烏程(吳興)人。自幼出家湖州開元寺,后入長安,住四明、薦福等寺。學(xué)張旭,工草書,名冠一時。韓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一《送高閑上人序》云:“往時張旭善草書今閑之于草書,有旭之心哉?!闭f其書有張旭之心。2、陳繹曾元代元統(tǒng)、至正年間書法家。字伯敷,一作伯孚,處州(今浙江麗水)人。雖然有些口吃,但精敏異常,諸經(jīng)注疏,多能整段整段地背誦,文辭汪洋浩博,且善真草篆書,分撰《遼史》。

秋【秌、穐】qiū〈名〉(1)(象形。甲骨文字形為蟋蟀形,蟲以鳴秋,借以表達“秋天”的概念。另一寫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義:收成,成熟的莊稼)(2)同本義[harvest;mature](3)又如:麥秋(收割麥子的時候);秋麥(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的谷物);秋成(指秋天成熟的莊稼);秋苗(也稱秋稅。
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這三個月(5)又如:秋場(秋試。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舉行鄉(xiāng)試,中試者為舉人);秋狝冬狩(秋天打獵稱“秋狝”,冬天打獵叫“冬狩”);秋糧(秋季征收的田賦);秋薦(秋場);秋零(秋氣肅殺,景物凋零);秋葉(秋天的落葉);秋嚴(秋氣肅殺);秋黃(草木至秋而枯黃,亦指秋天枯黃的草木)(6)年[year]上與梁王燕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