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篆三步法為了練習篆書,可謂是歷盡了艱辛,回頭再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當初給自己制定的三步學習法,起了很大的作用,既給了自己勇氣,又使自己充滿了信心。枕腕,練習中鋒,重點為橫平豎直,掌握了之后,跳出舒適圈,馬上開啟下一步,懸腕,練習圓轉,重點是掌握圓轉的筆法,進步之后,再跳舒適圈,直接進入下一步,懸肘,正式開始練習篆書,從筆畫到字形結構,深入學習,用心體會(最近剛剛進入第三步)。

書法講究源流,這個源就是篆書和隸書,后來的三種字體和無數(shù)種的書體都來自于這個源,都是由這個源發(fā)散出去的流??炭?,就這么兩個字,看古代池水染墨和入木三分的故事,沒有刻苦,是練不出好字的。要寫好篆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長時間練習的。認真揣摩,多多觀察,平時多多練習,只要做到日常積累,方能下筆如神。寫好篆書首先學字的結構,其次是最找字的最美點。

臨摹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修正原有書寫習慣并向更高層面的發(fā)展過程。書家創(chuàng)作靈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激發(fā)出來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yǎng)。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于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唐代書法在書法發(fā)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時,在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xiàn)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真書、草書的影響最甚。初唐唐初,社會安定,經濟日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fā)展。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jiān)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倡導書學,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這對唐代書法的發(fā)展和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時,行草書尚守晉法,以右軍為宗,沒有什么新意。這一時期的書法家有鐘紹京、陸柬之、王知敬與唐太宗,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陽(今山西汾陽)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稱“薛少?!?。是魏征之甥,從魏處獲觀所藏虞、褚書法,臨習精勤,遂以善書名世。其書得于褚者為多,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jié)”,但“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別為一家”,其弟薛曜與之同一師承,但更纖細,是徽宗“瘦金體”的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