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尤其是大狂草的書法寫出來最好看。為什么?因為書法是一種借用毛筆字的形式來反映天人合一景象的大氣象藝術(shù),為什么?因為梁武帝說:龍?zhí)扉T,虎臥鳳闕,郝經(jīng)說:萬象生筆端,一畫立太極,翁方綱說:空山獨立始大悟,世間無物非草書!當然,要能看懂草書才能領略奧妙。

簡述如下:草書的產(chǎn)生于東漢,歷朝歷代出過許多的草書大家。東漢至三國張芝,代表作《草書帖》;西晉索靖,代表作《出師頌》(章草);東晉(書圣)王羲之,真行草皆精,草書代表作《初月帖》;唐朝張旭,代表作《古詩四帖》;唐朝懷素,代表作《自序帖》;五代楊凝式,代表作《新不虛詞》;宋朝黃庭堅,代表作《李白憶舊游詩卷》元朝趙孟頫,代表作《草書千字文》明朝宋克,代表作《急就章》;

1、張芝張芝,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zhuǎn)精其妙。對后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2、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

狂草書法代表人物是張旭。張旭勤于觀察,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不是流于表象,兩是深入其中,并從中受益。他善于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jié)合起來,所以,他在繼承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上找到了契合點,而不是閉門造車,張旭集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以及初唐人物于一身,然后,打通他們,使之風格統(tǒng)一,又自出新意,才使得他的狂草藝術(shù)達到了高峰。
張旭的這一思想在中國書法史留下了濃重的印跡,后代在觀察自然,在觀察生活方面,代不乏人,像顏正卿觀夏云、觀屋漏痕。在張旭眼中,一切的自然物象、一切的生命之跡都可能有他的閃光點,有他能打動你乃至深入人心的地方,都可以是師法的對象,都是能激起靈感的源泉,他的這一觀點,從顏真卿所著《述長史筆法十二意》一文中,得以印證。張旭從“擔夫爭道”中豐富了布白的構(gòu)想,從“聞鼓吹”中得到了筆法節(jié)秦的啟發(fā),從“劍器舞”中找到了飄忽多變的狂草書法神韻之所在,書法有了質(zhì)的提升。